新闻

返回上一页
教育传媒到校
2025年10月

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孔圣堂礼仁书院 - 2025年10月

贯彻儒家精神 推动创新教学


孔圣堂礼仁书院在办学理念的传承、国际交流的实践、新来港学生的衔接支援、语言教育的创新、科技教育的探索以及品德教育的坚守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办学特色与深厚的教育情怀,全方位呈现在时代变迁中的教育追求。杨永汉校长始终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核心目标,带领教学团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延续传承儒家精神 确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孔圣堂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5年,当时五四运动蓬勃发展,儒家思想受到极大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众多有名誉、有地位的人士以及前清的进士举人共同组织成立了孔圣堂,旨在维持儒家正宗的思想体系。在成立之初,孔圣堂就已有办学活动,只是规模相对较小。直至1953年,孔圣堂中学正式成立,确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校训。

杨校长表示:「学校设有儒学课,并于周会中要求学生背诵《礼运大同篇》,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学生遵循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致力于将传统道德思想传递给下一代,这一最初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根基,也在后续的办学过程中不断传承与深化。」

丰富境外交流活动 认识世界、拓宽视野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多年前,学校便开启了与不同国家的交流合作,包括丹麦、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形成了双向交流模式——孔圣堂的学生前往探访,国外学生也来到学校交流学习。仅去年一年,全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就多达150多个,活动规模各异,既有4-5人参与的小型活动,也有296人参与的大型集体活动。杨校长认为,若学生只局限于课堂,即便成绩优异,也难以真正了解世界、适应社会。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型国际活动,在南京举办的世界中学生水资源研讨会便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在该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齐聚一堂,各自展示本国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水资源运用情况。此外,德国的音乐节、印度的舞蹈节以及美国的朗诵节等国际活动中,也总能看到孔圣堂学生的身影。参与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变化,无论是自理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还是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以德国中学生音乐节为例,孔圣堂的学生在现场发现,国外参与者大多能熟练演奏五六种乐器。此次经历让学生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除了在自己擅长的乐器领域更加努力外,还主动去了解其他乐器,拓宽了音乐视野。杨校长补充:「我们秉持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在六年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出国交流机会。无论学生家庭状况如何,学校都会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充足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参与交流活动,拓宽眼界。」

全方位衔接计划 掌握语言、融入生活

学校在新来港学生的衔接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出针对性的48小时适应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语言学习到社区认知,全方位帮助新来港学生适应香港的学习与生活。第一部分是中文教学,重点围绕学习广东话和繁体字书写,帮助学生掌握广东话和认识繁体字,融入香港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是英文教学,课程主要教授简单的英文沟通技巧和基础的英文生字,为后续的英文学习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香港社区、了解香港教育制度以及掌握香港的各类资源。同时,课程还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建立,教授他们如何与朋友有效沟通。学校希望通过全方位衔接课程,让新来港学生除了在语言上能够适应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掌握。学校也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向老师、社工求助。

英语教育「因材施教」 丰富语言知识储备

在语言教育方面,学校致力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语言学习需求,为他们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在英文教学上,学校采用「按能力分组」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英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学校从基础内容教起,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还开设英文补习班,弥补英文知识上的不足。学校每年亦会举办「英文周」活动,涵盖专题演讲、工作坊及英文游戏等。「英文周」还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同学会穿上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制作并分享本国的特色美食,让大家在感受不同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英文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今年,学校还新增了韩文、日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等语言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语言,丰富语言知识储备。这种将语言学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使校园成为一个天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非华语学生帮助内地学生提升英文水准,内地学生则教授非华语学生普通话。学生在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还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校内课程x校外实践 奠定坚实科创基础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下,学校积极回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全力推进STEAM教育发展,设立Innovation Hub,配备3D打印机以及各类先进仪器,为学生开展科技研究与创新实践提供良好平台。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采用「校内课程+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校内课程方面,学校为初中学生量身打造了两套校本课程。第一套校本课程以科学探究实验为核心,每个年级都设有明确的教学主题。例如「制作火箭车」、「无人机书法」、「AI物件识别」等,提升学生的科技操作能力。第二套课程由学校外聘专业机构开设,内容涵盖机械人制作、程式设计、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这两套课程面向中一至中三的所有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与,确保他们能够系统地接受STEAM教育,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杨校长表示:「去年,学生便参与了香港大学医学院发起的项目,围绕『癌症筛查』主题,提出了利用AI技术通过检测粪便来判断是否患有大肠癌的创新构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科技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积极探索精神。」在众多活动竞赛中,学生在AI创作绘画比赛中获得的全港初级组冠军最具代表性。学生需要根据指定的诗词,通过向AI输入精准的指令,生成一幅能够完美诠释诗词意境的绘画作品,不仅考验对AI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涉及综合知识运用,体现了学校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成功。

着重品德教育 实践传统礼仪

作为以传承儒家思想为重要使命的学校,孔圣堂始终将品德教育放在办学的重要位置。学校注重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举办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举办敬茶活动,安排学生亲手为父母斟上一杯茶,向父母表达养育之恩,并承诺会努力读书。这样简单而真挚的举动,往往能让父母深受感动。此外,学校在举办盆菜宴等集体活动时,也会特别强调传统礼仪,要求学生必须等长辈动筷,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时刻牢记传统礼仪,将尊重长辈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传媒

楊永漢校長 杨永汉校长
專業教學團隊 专业教学团队
楊永漢校長始終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核心目標 杨永汉校长始终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核心目...
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大型國際活動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型国际活动
致力於將傳統道德思想傳遞給下一代 致力于将传统道德思想传递给下一代
參與交流活動,拓寬眼界 参与交流活动,拓宽眼界
參觀TVB新聞部 参观TVB新闻部
學校致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言學習需求 学校致力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语言学习需求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學校積極回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 学校积极回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
學校採用「校內課程+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学校采用「校内课程+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將品德教育放在辦學的重要位置 将品德教育放在办学的重要位置
行為規範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意識 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
時刻牢記傳統禮儀 时刻牢记传统礼仪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观
返回上一页